郭瑞
【摘要】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 学习兴趣 导入艺术
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教师应把兴趣作为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头脑中的那盏探究之灯,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自然。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课堂导入方式。
一、设计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美国心理学
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在讲授这一课时,就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有怎样的读书经历开始的,进而板书课题《窃读记》,点出一个“窃”字,先跟学生解释“窃”就是“偷偷地”的意思,然后向学生发出疑问“本文的小作者为什么要偷偷地读书呢?读书不应该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吗?”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老师步步深入、充满悬念的导语,使学生对“窃读”有了大概的了解,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跨度,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新授课文的兴趣。
二、故事导入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由老师把新授课文的内容编成故事,先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前,先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学起课文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秋思》时就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由于古诗不是白话,所以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不太容易,但是老师在讲课之前如果把《秋思》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诗人张籍离家十年,秋风习习,倍感凄凉。正在此时,在洛阳城里偶遇老乡,于
是想写一封家信托人捎回,但又害怕太匆忙,几次三番在送信人临走之前把信又拆开来看。也可在课下找同学把这个故事编成一个小短剧来演。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对本课会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方便课堂教学。
三、开门见山,破题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鲸》一课时,我采用了这种导入法:“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可能在电视或电影中亲眼目睹过。但它到底有多大,分为几类,吃什么食物,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呢?同学们学了《鲸》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所了解。下面我们默读这篇课文。”
这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课堂导入会一下子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但这种导入一定要运用恰当到位,否则很难出彩。
四、直观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课文《新型玻璃》时就可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也可以从身边收集材料,在上课时带去几种特殊的玻璃,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了解,这样教授起来也会比较容易,毕竟说明文比较枯燥,如果能用直观演示的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也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五、温故而新知导入
温故而知新导入也即是复习导入法,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三篇课文《桂花雨》时就可采用复习导入法,因为在《桂花雨》的前一课讲《梅花魂》时已经讲过寓情于事这种表达方式,而且《桂花雨》同样是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文章,所以在讲授《桂花雨》时就可通过复习前一课来导入新课。也可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六、时代背景导入
这是常用的导入法。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 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例如在讲授古诗《泊船瓜洲》时就可由介绍杜甫创造这首诗的背景入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古诗,感受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创设情景,感染熏陶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讲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
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文学独白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就是教师课前酝酿感情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它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极富魅力的语言表达,很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去体会与众不同的爱。”这样在上课之初就把课堂气氛渲染出来,让浓浓的爱意温暖整个教室。
总之,导入之于课堂,犹如前奏之于一曲瑰丽的交响乐章,精彩的导语犹如美妙的前奏,如果教师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 设计出恰当精妙的导入,就会在较短的时间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中月.唤起兴趣感激发求知欲——谈语文课的导入艺术[J].湖南教育,1996 (1):48~49.
[2] 谭丰潮.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J].现代技能开发,2000(2):36.
[3] 顾国瑜.导入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2
(35):60~61.
[4] 陈晓梅. 巧设新课导语讲究导入艺术[J].教育评论,2002(2):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