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读书的能力。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方法指导,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结合,创新评价,充分享受朗读的快乐,加强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以读为本,可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打个比方来说,“朗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时就如“桥与门”的关系,桥是通往门的途径与手段,许多人停留在桥上看风景,而忽略了继续通往门,忘了叩门,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会黯然失色。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范读。范,即榜样。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范读,其功能有三点:一是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激发学
生读书的欲望。
2、领读。领读就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以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朗读中,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3、画读。画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这样,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生发对课文的感悟。
4、悟读。悟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反复朗读来体会感情,有所感悟。通过悟读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接下来,我就自己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先讲一个我第一次做课的案例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做课,以便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能力。既然学校给搭建了平台,那我就得好好珍惜机会。第一次做课,我讲的是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因为是第一次展示,我也很用心地准备,在课下组织学生练习排演小话剧,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我。学生们也都很踊跃,甚至都把议花生这一部分背了下来。课件我也准备得很用心,精心选取图片,认真制作表格。怀着忐忑的心开始了我的第一课《落花生》,虽然有准备课堂小短剧,虽然我自己买了花生作为奖励,可是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下了课我就认真反思,课堂上的问题都能用书上的原话来回答,为什么学生们都答不上来呢?这个
问题让我觉得很苦闷。仔细回想自己的一堂课,本来能够讲好的,可是为什么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呢?经过认真反思以及一些优秀老师的指导,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在我的课堂中,学生读的部分太少,对于课文大部分学生都不是特别熟悉,只有表演话剧的那几个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课文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我把这个根本丢了,自然不会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就《落花生》这篇课文而言,文章的脉络很清晰——主要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问题。可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读来体会花生的好处,体会父亲对作者的期望,这样一来,我的课堂又变成了一言堂,整节课下来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可见,朗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朗读这一环节,那么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吸取上一次做课失败的教训,我在完善自己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了朗读这一环节,课堂效果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这次做课讲的是《钓鱼的启示》,本课主要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事情发展的顺序——钓鱼、放鱼、启示;第二条主线是作者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伤心、乞求、依依不舍。只要抓住了这两天主线,那么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抓住了。因为本课的启示讲的是道德是非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次做课中,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朗读、阅读方式,比如:默读、快速浏览、齐声读、男女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课文的第一条主线是明线,学生很好抓。可是第二条线就得让学生自己去悟。怎么去悟呢?就是朗读。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己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然后利用课件把这些句子出示在课件上,之后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举个例子来说,文中体现作者得意心情的有这样一句话“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这句话最关键的词就是“得意”。我先找一个同学来读,他没有读出得意的心情没关系,第二个学生接着读,第三个、第四个,读着读着,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得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接下来的急切、伤心、乞求、依依不舍也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在不断的朗读中去充分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也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通过钓鱼给“我”的启示。有了第一次的失败,这次的做课就显得顺利多了。通过这件事,我也更加明白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人们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不错的,语文课堂的确处处充满着艺术,对一堂课的好的把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重视朗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使语文课堂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年第5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