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频道
家长频道
资源频道
内容显示页
 您所在的位置: 教师资源

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时间: 2020-08-26

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高兴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家庭就好比一个培育种子的花盆,什么样的家庭培育出什么样的苗子,残缺的不行、过于密闭的不行,还要适时适量地给点风吹日晒,这样培育出来的种子才够优秀。学校教育仅仅是起园丁作用,若是种子不好,试问能长出好的苗子,那么任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栽出好的参天大树来。俗话说的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如同种植花草,人的成长也一样需从小进行护理与培养,才能成为有用之人。所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则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使其对父母怀有高度依恋,也使得父母亲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但是家庭教育不会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性,有时是通过亲切的教诲和诱导,更多的则是无形中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来进行的。家长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言谈举止、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并塑造着孩子个性的成长。这些态度与认识又都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是不那么困难的,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得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
   
父母是儿童的亲人,他们是儿童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儿童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儿童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
 
第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儿童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儿童上了学,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品,即文化素养。
  
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第三,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 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

在我带过的班级里,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而且能和孩子交流的父母没有时间沟通交流,孩子难免会孤独,没有父母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也会成为问题。

从我的学习及成长过程来看,我的家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可是他们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朴实真诚的待人接物,脚踏实地地学习。他们总是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充满和谐的家庭里,我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轻松的。父母还经常和我聊

天,他们总是倾听我的想法,作为平凡的父母,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我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是因为这个家,才会有今天的我,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叫作“幸福”的家。难以想象如果我在一个充满争吵声的家庭里生活,我又能如何安静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兼顾,体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体育锻炼,防止营养过剩,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利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在品德教育方面,要根据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做到适时适势;在智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阔孩子的知识眼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以及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做到适时而教,遁序渐进;在美育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的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要有能力,例如要有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威信,要有义务感等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第三,要端正家庭教养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表现的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第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进行健康的熏陶渍染
首先就家庭结构来说,家庭形式不同,给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避错原理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支配家庭经济;再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争取创立一个亲密无间、协。调和睦、相互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后,在家庭生活方式方面,家长要注意从饮食营养习惯、生活起居习惯、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家庭人际交往方面等入手,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门风。法国资产阶级教育

家卢梭就说过,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可见,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不管是从主观来说,还是从客观来说,家庭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时代的特征。所以,家庭教育也必须要开放,融入社会生活中。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说是有方法无定法,要搞好家庭教育,

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就要既看到普遍规律,又要抓住特殊规律,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看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做好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广大家庭的长期努力。相信努力了,将来的国家栋梁就有可能是您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加油!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家庭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9月版
2.
郭本禹,《你教错了吗》,江苏人民出版社
3.
山下俊郎著,愚心友栋译,《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6月版
4.
崔文风、石竹主编,《心理与人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0月版
5.
彭立荣,《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月第1
6.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2